2014/12/15

數位相機操作教學

f把之前的講義稍微整理一下放上來


加減光(EV):我們常說加減一級EV值,意思就是說,當你選擇加一級,就是要原來曝光組合兩倍的光量,加兩級是原來的四倍。減一級,則為原來曝光組合光量的一半。一般來說加減光的最小單位是二分之一級或三分之一級
測光: 之前講過拍照其實是光圈跟快們的組合,而相機得到這組合的基準是來自於測光系統,一般來說是憑藉著光線的強度,光線強的時候,他會自動判斷說讓進光口小一 點,時間短一點,弱光的時候則剛好相反。多數時刻你可以放心相信相機的測光,只管按下你的快門。不過當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,你就要自己調整了,一般來說, 測光系統遇到純白色的物體,會認為現場很亮,遇到黑色的物體,則會覺得現場很暗,還有就是高反差,對比很強烈,例如逆光的環境,此時會造成誤判,解決的方 式有,根據已經拍出來的照片去增加或減少曝光量,另外就是如果你的相機有鎖定曝光數值的功能,可以考慮對著對著顏色比較中間調的地方測光(備註1:沒辦法時可以擺一張灰卡或是用手擋在相機前面測光),鎖定光圈快門的數值之後再拍,問題就會好些。如果懶得慢慢調整光圈快門值,可以考慮用M模式固定光圈快門值,(備註2:逆光的環境下拍人像,除了加光外,也可以直接打閃光燈補光。)


白平衡WB(White Balance): 一樣白色的物體,在不同顏色的光線下照射,其實會有冷調跟暖調的差別,不過人腦會先入為主的認為那是白,而自動調整整體顏色的溫度。一般來說,日光燈的顏 色其實帶點綠色,偏冷調,陰天拍出來會帶點藍色,也是冷調,陰影底下比陰天好些,但仍是冷調,閃光燈為中間調偏冷,中午的太陽接近純白光,為中間調,鎢絲 燈泡顏色比較黃,感覺比較暖,日出跟日落的時候光線顏色偏黃,也是暖調,不過日出前跟日落後則偏冷調。而白平衡的目的,就是將這些光線照在白紙上,呈現出 來的顏色,轉化為純白色,不過如果顏色實在太黃太藍,他能校正的程度也是有限。另外如果你故意選擇不同的白平衡去拍物體,有時候會有種詭異的氛圍,例如你 對著日光燈源選擇鎢絲燈泡的話,會嚴重的偏藍。一般來說只要選擇自動即可,只有當你覺得出來的顏色不如你的預期,才需要調整這個部份(備註:如果拍RAW可以在事後調整,拍JPEG則可調整的範圍有限)


畫質調整(壓縮比):一般我們相機儲存相片的格式是JPEG,這是一種破壞性的壓縮格式,如果你壓縮的越小,細節就會損失的越多,但是跟更改大小相比,我倒是建議你選擇中等的壓縮。一般來說,壓縮比只要在80以上,細節的損失是可以接受的,若以Nikon為例,大約Fine是90,Normal是80,Basic是70。當然空間大小夠的話我們還是選擇Fine比較好。(備註:另有TIFF是非破壞性的壓縮格式,或是RAW,相機感光元件偵測的原始資料,修改的彈性很高,不過需要熟悉操作界面,而且很花時間跟空間。)


畫素調整:調整拍攝照片的尺寸大小,所謂的畫素,就是組成照片的基本單位~顆粒,在電腦上是一個方塊,我們的數位照片就是由這些顏色不同的小點所組成的,他的算法是長乘以寬,例如一張照片的尺寸大小是3000x2000,那麼我們就可以把他用類似算面積的方式下去求得,他共有6000000個點,也就是600萬畫素,廣告上常看到這台相機有1000萬畫素,指的就是這個,表示這台相機最大可以拍出1000萬個點的照片。一般來說,若要洗4*6的照片,至少要有200萬畫素,否則會有很明顯的模糊感,細節也不清楚,千萬不要用螢幕上顯示的大小去想說這樣子夠大了,螢幕的顆粒大小跟照片是不同的。另外如果你的記憶卡夠大,建議你永遠設定在最高的畫素上,因為你不知道哪天你會不會需要洗出大張的作品。(備註:有的相機不見得會以尺寸來表示,而是以Large Middle Small來表示。)


ISO值:
就是所謂的感光度,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一個李力群的廣告『他抓的住我』,強調400度軟片的優點是,不需要閃光燈也可以把人拍的清楚而不感覺昏暗,一般軟片的感光度是100,所謂的高感光度底片,結合前面所述,就是他只需要比較少的光線,就可以得到曝光正確的照片,同樣的進光量在低感光度的底片上會呈現曝光不足的情況。但是高感光度也不是沒有缺點的,在底片上,高感光度會導致照片的顆粒變粗,有時你直接看4*6照片會覺得畫面根本就是由直徑0.5~1mm的顆粒組成,當然細節也就比較差,在數位相機上,高感光度除了顆粒變大,還多了一個雜訊的問題,因為CCD不比軟片,他需要一定的時間感應,你給他的進光量太少,他就只好用雜訊來補齊那些點,所以畫面除了顆粒感重,還會多了一些奇怪顏色的顆粒。所以除非是在室內或是陰天,非必要是不需要用到高ISO的。這邊順便提出一個說明,一般來說消費型數位相機的感光度約在100~400,數位單眼相機則在100~3200(各廠牌不等),可是若你仔細去比較消費型數位相機跟數位單眼的照片,你會發現消費型感光度400的雜訊數量,跟數位單眼的1600差不多,也就是消費型的雜訊問題在高感光度是相當嚴重的,這原因是因為感光元件的『熱雜訊』問題,當感光元件(ccd)過 熱時,會自動產生雜訊,消費型相機因為可以用液晶螢幕來構圖,所以他的感光元件無時無刻都在作用,而單眼相機因為構圖時都是用反光鏡傳到眼睛,只有按下快 門的瞬間用到感光元件,所以熱雜訊的問題不大。(備註:單眼相機在長時間曝光,例如三十秒以上,還是會有熱雜訊的問題。)


對焦技巧:
現在的相機都有自動對焦的功能,好一點的可以有多焦點(Canon出過45點瞳孔對焦的單眼,眼睛聚焦的地方會自動對焦), 不過通常都是中間的對焦點對焦最快,而對焦是需要給相機一點時間的,一般的相機都是兩段式快門,第一段為輕按對焦,第二段才是真正的拍攝,當你按下第一段 時,相機會不斷的測量,直到對好焦才會鎖定,此時焦點就固定在你對的地方,此時你可以任意的變換構圖,例如把人物擺在一邊,而不是擺在中間,如此你拍出來 的相片就比較不會那麼死板。如果你要同時拍兩人,兩人中間有空隙,更是要利用這種方式,不然往往會對焦到後面的景物,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練習,學會這個才 有辦法談構圖,而不是只有看到東西就按下快門。


相機內置閃光燈: 
通常你會看到幾種圖示
只有一個閃電符號表示強迫閃光
Auto 表示相機會自動偵測現場環境,當光線太暗的時候會自動開啟,有時候會造成誤判,該閃的時候不一定會閃,建議還是自己決定要不要閃燈比較恰當。
表 示防紅眼,人的眼睛處於昏暗的情況下,瞳孔會放大,光線充足的地方瞳孔則會縮小(在貓的身上你會發現晚上瞳孔是圓的,白天瞳孔是直的細線),當瞳孔放大的 時候,通常也是需要用到閃光燈的時候,此時若突然有強烈的光線(閃光燈),人的瞳孔會來不及縮小,拍出來反光的結果就是紅眼,你可以考慮事後用軟體清除, 或是用閃光燈內建的防紅眼,他的機制是預先短暫的閃爍數次閃光,讓人的瞳孔適應閃光燈縮小後,再用比較強的閃光燈拍照,缺點是,防紅眼從你按下快門到真正 閃燈,需要一點時間,所以你或被拍攝者會比較抓不準時機,一般來說除了拍晚上的人像之外,都不需要用到這個功能。(備註:若你使用外接式閃燈,可以利用反 射的方式來將整個現場的亮度提升,這時候光線不會直接進到被攝者的眼睛,就不會有紅眼的現象了。)
SLOW 慢 速閃燈,通常在開啟前,現場的環境可能因為過於昏暗,所以相機的測光系統會認為需要曝光很長的時間才夠,此時若你未開啟閃燈,往往會拍出鬼影的效果,當你 選擇要閃燈的時候,通常快門會自動跳到1/60秒~1/250秒,目的是避免被攝物模糊,以及你的手晃動(與前面講的安全快門有關),但是這種拍攝方式會 造成,只有被攝物(靠近相機的部份)很亮,其他的部份(背景)會很暗,甚至是黑色的底,為了避免這種方式,就有所謂的慢速閃燈,除了幫被攝物補足光源不至 於模糊外,也讓你的相機進入足夠的現場光線,整個環境才不會顯得昏暗。
REAR 後 簾同步,算是高級班相機才會有的功能,簡單來說,譬如你拍攝一輛車子從起點開到終點的過程,前簾同步就是起點的時候閃,後簾同步就是在終點的時候閃,其他 的時候由於沒有閃光燈,所以你只能捕捉到軌跡而已,後簾同步可以拍出車子的軌跡,以及車子最後清楚的位置,前簾同步剛好相反,循著軌跡看起來會很像車子在 倒退。不過不是每台相機都有這種功能,所以聽聽就好。(數位相機並沒有機械快門簾幕的設計,改為電子快門,但此處仍稱後簾)

禁止閃燈,一般來說內置式閃燈分為兩種,一種是彈出式,一種則是鑲嵌在機身的,彈出式基本上只要蓋起來就不會閃,除非你設定成自動閃燈,此時他會自動彈開,鑲嵌式的,通常都是設定在自動,如果你不想要他閃,記得要改成禁止閃燈。
(備註:內置閃光燈的有效距離有限,通常僅有數公尺,若想要拉長閃光燈的有效距離,可以將ISO拉高,並將光圈開到最大。)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