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光原理:當一定量的光線進入軟片(或是數位感光元件CCD)後,就會上面成像(像是蠟燭透過針孔一樣投射上去),在傳統底片上,光線會跟銀鹽起化學反應,留下記錄,這就是所謂的感光(感應光線),只是投射在底片上的光量是固定的,當你超過他所需的進光量,那結果就是曝光過度,畫面會一片慘白,細節也都會消失,而當你給他的進光量不足的時候,整張照片就會呈現昏暗的狀態。前面所述的感光度,就是進光量的標準,如果大家把底片的盒子拆開,會發現上面有許多數字,是光圈跟快門的組合(包括晴天陰天室內等等),這些組合是給用傳統手動相機無法測光的人參考用的,其實就是要控制進光量固定在一定的數值內,而不至於造成曝光過度或是不足,一般來說,陰天跟室內,在相同的光圈大小下,比起晴天需要更久的曝光時間,才能達到相同的進光量。
光圈:控制光線入射時的孔徑大小,光圈越大進光量就會越大,以水龍頭為例,把水龍頭的龍頭鬆開些,讓空隙變大,相對的水流也會變大。
景深:所謂的景深就是照片中清楚的範圍,跟光圈的大小有關,光圈越小清楚的範圍越大,你可以這麼想,當光線經過比較小的孔隙時,比較不會有偏離焦點的光線,這時候看起來就會比較清楚,當光線經過的空隙越大,就會像是近視閃光一樣偏移,畫面看起來就會比較模糊。至於景深的深淺,其實是把雙面刃,當景深很淺的時候,你可以利用這種效果,讓主體很清楚,背景則一片模糊,可以有強調主體不被背景干擾的功能。而某些時候,你反而會希望清楚的部份越多越好,例如你在拍一隻蜻蜓的時候,你總不會希望只有眼睛清楚,其他都是模糊無法分辨的吧?(備註:光圈的大小是倒數,數值越大光圈越小,你可以這樣想像,2.8的光圈是1/2.8,22的光圈是1/22,哪個比較小?當然是後者。)
快門:控制曝光的時間,曝光時間越長進光量越多。藉由快門的調整可以拍下各種不同感覺的照片,例如用高速快門(1/500秒~1/8000秒)拍運動中的物體,會有把畫面凍結住的感覺,甚至有時可以強調畫面的張力。若是用低速快門(曝光間較久, 例如低於1/30秒),則可以表現出畫面的運動方向,當你用比較久的時間去拍攝運動中的物體,會留下軌跡,例如你可以花1/2秒或是1秒來拍水流,這樣表現的就是水流的方向,拍星軌也是同樣的意思,花幾個小時感光,會呈現星星在天空中的軌跡,不過現在數位相機因為熱雜訊的問題沒有辦法克服,所以還是只能用軟片+手動相機的方式來拍。(備註:快門的數值,從8000~2000~500~125~60~8~4~2~
安全快門:照片看起來模糊有三種,第一種是沒有對到焦,則所有的東西都會模糊,第二種是因為物體的運動速度過快,所以運動的物體會呈現模糊,其他背景的部份則是清楚。第三種則是因為拍照者的手晃動,此時照片會呈現規律方向的模糊。拍照時除非是特殊效果,不然我們都是盡量控制相機不要有晃動,才能拍出清楚的照片(甚至要秉住呼吸),但不晃動仍然有個極限,一般來說普通人的安全快門是1/60秒,專業攝影師可以到1/30秒或是1/15秒,有沒有晃動並不是在光看相機的液晶螢幕就可以看得出來的, 通常都是在電腦上檢查的時候才會發現,所以我通常會建議你重要的照片多拍個幾張,這樣可以有比較多的選擇。(備註1:要克服手振有兩種方式,第一種是架腳架,基本上超過1/2秒以上的時間,不用腳架不晃動是不可能的事情。第二則是用防手振的相機或是鏡頭,這種相機或鏡頭裡面有特殊的結構,可以抵消掉你晃動的力量,讓畫面不至於模糊,但也有個限度,一般來說可以讓你的安全快門下降1級,也就是乘於兩倍的時間,若你的安全快門是1/30秒,他可以讓你到1/15秒還不至於晃動。所以有防手振的相機通常都是他的賣點,相機的盒子介紹上一定都會說明,給您在選購相機時作為一個參考。備註2:當您使用望遠鏡頭時,因為距離較遠,範圍也比較小,輕輕移動一下被攝物就會離開你的視線,此時安全快門必須拉高到1/250秒或更快,你才能拍出清楚不模糊的照片。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